亮相于两会的“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谜底近日正式揭晓。
作为近期的货币政策热点,“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在5月22日的两会上首次亮相。《政府工作报告》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一节指出,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货币政策究竟将有何创新?6月1日,央行官网发文揭晓了答案。央行表示,前期已推出了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央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事实上,6月1日,央行联手多部门推出政策组合拳,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昨日,央行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相关政策做了进一步解读。
400亿再贷款激励“应延尽延”
此前,为缓解疫情导致的中小微企业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央行会同银保监会出台了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最长可延期至今年6月30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长至2021年3月31日,其中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为了鼓励政策落实,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央行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
央行表示,只要普惠小微企业在申请延期的同时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银行即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息进行延期,做到“应延尽延”。之前已经享受过展期政策的贷款也可以享受这一政策。
为何强调“应延尽延”?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一些企业和地方反映,尤其是对一些小微企业来说由于相对弱势,和银行提出延期要求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政策落地可能有一些障碍,所以这次政策明确提出“应延尽延”。
“从政策目的上来说,还是希望让更多的中小微企业都能够活下来,稳定就业,实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的最终政策目标。所以文件中也提出企业在办理延期的时候,需要承诺保持就业的基本稳定,另外贷款的资金要用于生产经营。” 邹澜表示。
4000亿再贷款支持信用贷款
另一项政策工具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银行发放贷款时,一般要求抵押担保,目前中小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占比只有8%左右。
为缓解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痛点,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央行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据了解,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主要面向经营状况较好的地方法人银行。最近一个季度央行金融机构评级为1-5级的地方法人银行可申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央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支持计划惠及的普惠小微企业要承诺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
货币政策司副司长郭凯表示,按照测算,符合“应延尽延”要求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约为7万亿。但央行创立的货币政策工具,不是面向所有银行,只面向地方法人银行也就是中小银行,这部分中小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规模约是3.7万亿。
值得注意的是,SPV购买地方法人银行的信用贷款后,委托放贷银行管理,购买部分的贷款利息由放贷银行收取,坏账损失也由放贷银行承担。
郭凯表示,将贷款交由商业银行管理,让商业银行享受所有贷款的回报,同时也承担信用风险,最终有利于激励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会更好地做贷前审查,更好地做贷后管理,可以享受所有贷款的回报,但要承担信用风险,这样有利于减少道德风险。
并非量化宽松
央行认为,与之前的再贷款再贴现等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相比,此次新创设的普惠小微企业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具有更为显著的市场化、普惠性和直达性等特点。
具体来看,市场化体现在央行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行为进行激励,但不直接给企业提供资金,也不承担信用风险;普惠性体现在只要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就可以享受政策支持;直达性体现在这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联系,保证了精准调控。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表示,前述两项货币政策无论从性质上和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
潘功胜指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是一种在特别时期的特别监管政策安排。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与以往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差别,这项政策直接向中小金融机构购买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也是一种短期的政策安排。
“这些政策无论从性质上还是规模上,都谈不上量化宽松。中国和国际上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比较,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空间还是有的,仍然处于常态化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范畴里面。”潘功胜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