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称网 - 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际新闻 | 衡器新闻 | 科技情报 | 买卖经验 | 市场行情 | 行业文化 | 仪器仪表 | 营销管理 | 政策法规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衡器新闻 > 武汉一家族五代人制秤200年 分毫不差被称良心秤
L.biz | 商业搜索

武汉一家族五代人制秤200年 分毫不差被称良心秤

信息来源:scaleb2b.com   时间: 2014-01-16  浏览次数:990

    秤,作为衡器,量的虽是斤两,的更是良心。在新洲区邾城街有一户江姓人家,在当地做秤已有200多年。由于多年来秉承“分毫不差”的标准,江家的秤早已名声在外,被当地居民为“良心秤”。
  五代人制秤200余年
  新洲邾城东关路66号,70岁的江玉珍婆婆拿着自己亲手做的一杆老秤,秤着弟弟江远斌刚送来的一把菜薹。“两斤三两,跟电子秤一样。”江婆婆笑着说,手上厚厚的老茧在秤盘上擦出呲呲的声音。这位银发婆婆制作的秤,曾是新洲、麻城、黄冈等地小商贩们的必备品。“我家五代人都是做秤的,传到我这辈已经200多年了。”江玉珍说,当年做秤的有好多家,江家的秤却一直是最受欢迎的。
  江家这门手艺本也传男不传女,但江玉珍12岁那年,哥哥下放,弟弟又太小,做秤的手艺便由刚刚小学毕业的她承继下来。“那时没有现成的秤杆,都要自己一点点地磨。”江玉珍说,由于精确性要求高,每杆秤都需要反复校量,一天忙下来最多只能做2杆秤。“宁愿做少点,也不能砸了祖传的招牌。”江玉珍介绍,祖上做秤时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解放后虽没有沿用了,但在过去却是商贩和居民心里的“大品牌”。“‘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要坚持公平公正,就会生意兴隆家庭兴旺。”江玉珍说。
  1988年,弟弟江远斌开始和江玉珍一起开厂做秤。“现在都用电子秤了,买秤的人少了。”江远斌说,但许多在乡下做生意的流动商贩,还是会选择更方便携带的杆秤,因此现在仍有许多人到他们作坊里买秤、修秤。
  毫厘不差坚持做良心秤
  “100斤的东西,刀口距离偏差2毫米,重量就相差七八斤。”江玉珍婆婆说,做了50多年的秤,度量早就刻在心里,市面上卖的一些“短秤”、“黑心秤”,她一眼便能瞧出端倪。
  挑木材、刨木、制粗胚、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经过十多道工序,一杆秤才算制作完成。但在江玉珍看来,做秤虽难,更难的却是守住自己心底的那杆良心秤。
  做秤这些年,常有不法商贩要求江婆婆做“短秤”,都被她拒绝。一次,一名鱼贩子拿着一叠钞票放在江婆婆面前,要她做一杆“短秤”,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只要秤上有‘江正兴’这个字号,他便能肆无忌惮地骗斤骗两。”江婆婆说,就算是给她再多的钱,她也不会干这亏心事。“别看秤不大,的可是良心。”江玉珍婆婆说,哪怕只做一杆“黑心秤”,一辈子都不会安心。就算穷得把米磨成糊糊吃,也绝不做那种事。
  顾客商贩都认江家的秤
  新年将近,正是小商贩走村串户,贩卖土产品及年货的高峰。许多商贩都会找到江家买秤、修秤。
  新洲区三店居民老王收了20多年棉花、土鸡蛋等农产品,前日,他拿着一杆老秤来到江家,“这把秤修一下多少钱?”60岁的江远斌接过秤,一眼便认出这杆秤出自自家。“自家的秤修起来简单,10块钱跟你调一下。”江远斌说罢,拿出工具调起来。
  老王说,25年前,他刚开始做生意时在江家买了这杆秤。江家的秤准,这是公认的。“只要说句‘我这是江家的秤’,别人一般都很放心。”老王介绍,从前在新洲、红安、麻城等地,商贩们下乡做买卖时,常以江家做的秤为招牌揽生意。买东西的顾客,只要听说是江家的秤,也都会放心购买。
  居民黄喜莲婆婆家也收藏了一杆江家的秤,每次买了什么,她都要用这杆秤,“40多年了,没出过错。”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